学生活动
首页  >  学工在线  >  学生活动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李小春研究员来校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18 点击数:

本网讯(通讯员 周雅琪 彭林峰)12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李小春教授应邀在化工大楼多功能报告厅作题为“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路线”学术讲座,yl34511线路中心院长汪铁林,党委副书记周丹,副教授樊庆春、杨小俊及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副院长龙思会主持。

李小春从中国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为出发点,以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潜力、现状与发展路线三个要点引出报告主题,并从四个部分着重介绍了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现状与未来。他指出,CCUS是未来我国减少CO2排放、保障能源安全,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CCUS技术本身及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形势下要求对 CCUS技术重新定位,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介绍了我国CCUS发展目标,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问环节,李教授针对在场师生的提问进行了细致解答。

此次报告为“第十八届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师生兴趣浓厚,会场座无虚席。此次讲座加强了学术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参会学生纷纷表示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科研,用踏实奋斗成就无悔青春。(审稿:周丹)

李小春教授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CO2地质封存研究中心主任,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方向组组长。

李小春教授长期从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安全性保障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开发了一系列岩石中CO2运移、吸附、致裂、传热特性的测试技术和仪器,被数十个实验室采用;建立了描述上述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封存过程理论模型,开发了基于多点通量离散的封存过程模拟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不适合我国强非均质不连续地层的局限性;提出了“必要条件加主控因素”的场地封存适宜性评价方法,首次评估了我国碳封存的理论容量与技术容量、贡献潜力、成本范围与分布地域,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封存项目的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建立了CO2泄露风险和场地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浅-中-深井取样监测技术,支撑了我国大多数示范项目的安全建设和运行。获得美国能源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项,主编参编国际标准5项、行业规范6部。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